2017年10月20日 星期五

這一份刊在去年中研院的週報 ~宗憲




中央研究院有第一流的生態環境
陳宗憲(植微所退休研究員)
中央研究院不只有第一流的研究環境,也有第一流的豐富生態。單以中心地帶的基因體中心為例,兩個月前陳枝乾老師在北面樟樹上看到鳳頭蒼鷹捉到五色鳥,我也借用他的相機拍了幾張,同一棵樹上現在有黑冠麻鷺築巢。稍早則有稀有的小綠鳩到南面的雀榕樹上覓食; 近來常有一隻大冠鷲停在西面的大樹上。

只要願意偶爾離開研究室到院區走走,一定會看到和我們分享院區的其他動物。在生態池旁可以看到許多種水鳥和陸鳥,只要路人沒有大的動作就會漸漸靠近。秋天時,還會在池邊看到毛蟹過馬路往四分溪移棲。近年來大赤鼯鼠不只在晚上到院區吃果實,也已經進來繁殖,晚上會看到牠們由頭上飛過。

雖然大樓愈蓋愈多,但是野生動物也愈來愈多,這不是自然發生的,而是經過多年的努力才換來的成果。1995年中研院成立美化規畫委員會,由院方推動生態池及基因體中心周遭樹林的開闢及復育計畫、並在同仁以及志工的協助下,在綠地有限的院區串聯出生態綠廊,並且廣植野生動物喜歡利用的原生樹木作為增加建築用地後的棲地補償。
生態綠廊是讓有大樹的綠帶由院區中心連貫到山邊,為野生動物搭出進入院區的便道,享受院區植物所提供的食物和安全棲地。對同仁的好處則是讓日常生活多些與動物互動的變化和驚喜。體育館和活動中心南側的小山是研究院南側綠廊的起點腹地,銜接到整個南港山系。上面的生態步道雖然短,但是有南港山系將近百分之九十的樹種,也是白鼻心、穿山甲、鼬獾、竹雞和大赤鼯鼠等的活動範圍,和院區僅剩還有螢火蟲的地方。步道的東側林相完整;西側原來長滿竹林,由志工鋸掉竹子並且捐助種植原生樹種,現在已經具備豐富的生態。這條步道適合休憩散心,可一覽院區西北側的景觀,和生態池並列為環境教育和調查的基地。
院內有一研究所正規畫在緊貼小山的西北側建造一棟新的大樓,將視野完全擋住。因為這座山的東北面正在興建環變中心的大樓,如果西北側再增加一棟大樓勢必截斷院區南側的重要生態綠廊,也影響到上面原有的野生動物。

中研院在大門口對面有一塊大面積空地,目前作為臨時停車場,西北角佔地廣闊的動物中心將在一年後遷往國家生技園區,都很合適作為這一研究所的建地。院方今年也已經簽約取得南部第二院區的土地,遷往台南也是一個選項。請慎重考慮是否有必要將這個研究所放在生態步道的西北側,破壞掉生態綠廊及重視生態的形象,也違背永續生態的原則。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