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0月29日 星期日

一千個日子 那天 2014- 4- 27 (圖文 /瓊娥)

2017-10-28 中研院 OPEN HOUSE 
清晨
 走過這片柔軟的韓國草地上
回憶起
2014-04-27 復育日那天
我們在這裡流下汗水
時間好似昨日
一千多個日子
小樟樹,妳長大了~~~~~~~~

















小樟樹,長大了~~~~~~~~

瓊娥拍攝於2017-10-28

2017年10月27日 星期五

2017 院開放日行前作業提醒~ (圖文/ 秀麗)



夥伴們大家好!

各組的桌椅已經就定位~
提醒大家注意以下的提醒!!
昨天已經以下QRcode 給組長請將它貼在蓋章桌子的邊邊,
方便民眾用手機掃描~

關東旗已於今日組裝完畢,感謝木舟的協助!!
關東旗後方式大型海報,請小心搬運,
明天7點半我和木舟會在現場,
為了避免損壞請等我們解說後才開始行動~拜託了!!

保育組螯蝦標本已放在會議桌上~請知悉!

志工休息區明天早上的簽到表、桌布、中午用餐葷素明細表、
北雲聚餐的桌號表都在這一袋裡面、
請玉梅與金雀協助~謝謝!!
跳跳卡已經分配好放在會議桌,
請各組領取一份,黏貼在帳篷支架或執中幫忙布置的樹幹上。
樟樹五色鳥樹幹已放在生態緣起組,宗憲老師請知悉~

各組的排班表已經列印好放在志工休息區,
請確實輪班千萬不要操勞過度了!!
院方製作的標示牌,
生態池與森林步道的標示牌請導覽組記得領取在導覽組位置。
以上的訊息請大家互相提醒!!​
若有遺漏之處也請大家跟秀麗說~
加油夥伴們~明天好好款待我們的嘉賓吧!!

Ps. 感謝木舟靚筠執中今日前來協助布置會場。
秀麗敬上
*************************

志工做後感 (圖文 /同瑜 )

志工室的對面草坪上,偶遇雀榕嫩芽,
欣欣向榮的冒了出來....

新的生命茁壯成長的同時....
扼然發現....
靜默的時空....
正上演一場世紀戀情....
隨著歲月的流逝....
十指交扣,身形交纏,愛恨交織...
你中有我,我中被迫有妳.....
就這樣天荒地老......
直到一方疲累的一天.....
(雀榕與白千層纏繞超過10年的植物共生現象,

正在志工室對面的草坪上發生….
有韌性生命力的解說對象,
我們竟輕忽渾然不覺…….
不要刻意流於年度拜拜的祭典,
卻遺忘前輩敦敦教誨觀察生態的初衷…….)
~~志工做後感~~


                             




~~~~同瑜~~~~

2017年10月25日 星期三

2017/10/26(四)院開放日行前會議晚上7:00~9:00 活動中心2樓第一會議室,請踴躍參加~


夥伴們大家好!

感謝英德趕在開放日前把我們小樟樹區修剪完畢~
請靠近一點~ 您可再靠近一點瞧一瞧!! 
看起來有修剪而且還留了適當的高度,
給昆蟲可躲藏的距離喔~


明天中午2:00 我們要先做海報張貼的前置作業,
領取的夥伴務必到場,請開放日各組有空
的夥伴也一起來協助~
領取人是這次海報所有擺設的種子老師,
如果有疑問時請詢問領取的夥伴。



晚上7:00~9:00 活動中心2樓第一會議室,
舉行院開放日行前會議請大家踴躍參加~
​我們明天見!!
秀麗敬上
**************************************

2017年10月24日 星期二

開放日前請看過進德製作的多媒體影片 (文/宗憲)

進德製作過一部很精彩的多媒體影片都被夥伴忽略了,
基本上就是這次展示主軸的影片呈現,請大家完整看完,不看可惜。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Mt7H4B2P3Bs

這次的展場可能不適合呈現這部影片,但是將來應該可在生態時代館
內常態播映,也可考慮再融入夥伴現有的零星影片讓影片更完整更精彩。

~~~~~宗憲~~~~~

2017年10月23日 星期一

2017 院開放日前置作業注意事項~ (文/秀麗)

夥伴們大家好!

時間飛逝一轉眼開放日就到了~
為了讓活動能順利的進行,
下週四院內開始搭建帳篷,
我們在週四下午先把海報的繩索先固定好!!
(確切的時間下週會與廠商連繫再通知領取人)
請以下清表名單夥伴來院內協助~
如果星期四請表內7位夥伴若是有人無法前來,
請在星期日復育時與各組組員討論代理人並告知秀麗

10/26 月會研習會詳細說明海報的擺放與活動的動線,
請參加開放日的夥伴務必參加!!
附檔是我們這次活動的闖關單請詳讀~(已 email 各位信箱)

感謝大家的協助!!

秀麗敬上
**************************************


2017 院開放日展示佈置說明請見附檔資料~ (文/秀麗)

夥伴們午安~

木舟草擬了一份院開放日展示佈置說明,
預計在10/26(四)的晚上向大家報告展場佈置重點說明。
歡迎大家請提供補充資訊。
若有任何問題請在下週四月聚會提出~
請知悉~

秀麗敬上

2017年10月21日 星期六

中研院生態存亡危機! 對抗外來物種與「蓋大樓」之路




▲ 中研院擁有豐富多樣的原生物種。(圖/中研院提供)

記者林書荷、關卓琦/專題報導

走過中央研究院,聆聽著蛙聲、鳥叫和蟲鳴,人們能夠體會生物多樣性的感覺,園區位於南港山系,擁有小而完整的自然生態系。中研院志工隊副隊長陳建中如數家珍地介紹生態池和森林研究園區內的每一株植物、每一種生物。這些物種比人們想得脆弱許多,一個不小心,喜歡靜謐生活的紅冠水雞可能棄巢而去、野生蘭花「綬草」也可能因為過度採集而瀕臨絕種。陳建中表示,生態教育很重要,中研院開放給民眾免費參觀,也提供10人以上的團體解說服務。

原生種有4000多種的蘭花,本應在台灣比比皆是,現在卻是稀有的珍貴花卉,陳建中表示,因為攝影展和出版社需要照片的關係,曾聽聞有人會在拍下蘭花後將其摘下、弄死,好讓自己的照片變得獨一無二。此外,台灣的野生蘭花中,「身型」最迷你的「綬草」(Spiranthes sinensis (Pers.) Ames.)也瀕臨滅絕。「綬草」多在清明時節前後開花,具有相當大的藥用價值,根部和整株草都能入藥,具有滋陰益氣、涼血解毒等功效。常用於病後體虛、肺結核咯血,咽喉腫痛等。

▼ 野生蘭花「綬草」因為過度採集而瀕臨絕種。(圖/中研院生態志工提供)

由於綬草珍貴的保健功能,遭受民眾過度採集、頻臨滅絕。曾有志工發現中研院內一片地上長滿這種珍貴的「迷你蘭」,一夜過後竟全部「憑空消失」!沒想到,幾天後志工發現中研院附近的市場有阿嬤把剛摘回來的新鮮綬草出售,令他們哭笑不得。蘭花所面臨的危機,只是台灣生態保育議題的冰山一角,中研院集結了許多為保育憂心的志工。

中研院計畫在山坡的次生林旁邊蓋一棟新大樓,志工隊擔心,蓋大樓會切斷綠廊、造成物種的棲地零碎,導致昆蟲和鳥類不敢進住而消失。陳建中表示,新大樓目前的選址是有功能的綠地,並非荒地,切斷綠廊的行為也是台灣許多公園和空地的通病。過去經由志工的努力,原生樹種不斷增加,中研院的生態越來越豐富,串聯成為生態綠廊銜接至周邊山坡的次生林,不再是一個生態孤島。

▼ 中研院計劃興建新大樓的選址目前是個籃球場,若大樓建成就會切斷南港山系與中研院所形成的「綠廊」。(圖/記者關卓琦攝)



中研院內的生態池包含水岸小森林區、沼澤區、荷花睡蓮區、溪流區和淺山區等。不同於一般的水泥池,中研院以無和生態的原理來設計、選材和施工,營造出一個與自然相容的水生棲地。森林研究園區則位於園區北部低海拔的都市邊緣,步道全長約365公尺,有木棧道、食材階梯、枕木碎石階梯、碎石步道,多樣化設計呈現出大型步道的縮影,可以遠眺七星山和大屯山脈群峰。

▼ 中研院內的生態池相當原始。志工們表示,好的生態池最多只能開放一半供人參觀,另一半必須非常隱密。(圖/記者關卓琦攝)



▼ 中研院生態池的「荷花睡蓮區」。(圖/記者關卓琦攝)



森林生態步道上有穿山甲出沒的蹤影。穿山甲被稱為「帶有鱗片的食蟻獸」,是夜行性動物,活動於低海拔的雜木林區。穿山甲擁有細長而尖銳的爪子,擅於在土質鬆軟濕潤的土坡上挖洞,白天時棲息於洞穴內,傍晚或夜間會離開洞穴,外出覓食。雖然從名字來看,不少人會以為穿山甲真的會「穿山」,但其實他們挖洞只是用來居住,而不是真的挖出一條「通道」來,通常生活幾天後,就會另覓新的洞穴。

穿山甲有一點特別之處,就是沒有牙齒。因為牠們以白蟻、螞蟻為主食,找到蟻窩後會將長長的舌頭伸進去,以舔食的方式直接將螞蟻吞進胃裡,「高速吐舌」每分鐘可以達到80次。最有趣的是,穿山甲外表披覆層層鱗甲,光是這些鱗片就佔了體重的五分之一!當牠們遇到危險時,就會把身體「捲成一團」,形成一個堅硬無比的「鐵球」,以抵擋外敵攻擊。

▼森林生態步道上有穿山甲的蹤影。(圖/中研院提供)



若希望穿山甲等物種能夠在中研院內無憂無慮的生活,人們就必須為牠們保留足夠的棲地。「棲地補償」是許多單位在蓋大樓時會採用的方法,也就是找另一塊地,將原本的物種搬過去。不過,許多植物在搬遷的過程中會受到傷害,甚至在重新種下不久後便死亡,原本住在這些植物上或是靠它們維生的昆蟲也不一定能全數移至另一塊地。志工隊認為,以此次情況來說,「棲地補償」沒有太大用處,因為蓋新大樓的本身位置會切斷綠廊,「這次是選址的問題」。

▼ 另一棟即將完工的新大樓。(圖/記者關卓琦攝)



除了蓋大樓的問題,志工隊也正積極與園區內的外來物種對抗。美國螯蝦,又稱淡水螯蝦(crayfish),俗稱小龍蝦,原產於美國中南部與墨西哥東北部,一開始養殖業者看中牠紅通通的身體,認為牠極具觀賞價值,便經人為方式引進台灣。大陸民眾也喜歡用小龍蝦做料理,各樣調味料加上辣椒,再大火快炒做成佳餚。但因為小龍蝦的頭部幾乎是身體兩倍,可以吃的肉很少,遭到台灣民眾的隨處「放生」。

▼美國螯蝦俗稱小龍蝦,原產於美國中南部與墨西哥東北部,經人為方式引進台灣。(圖/中研院提供,下同。)





隨處放生的現象使得小龍蝦數量「暴漲」,牠們的繁衍速度快得驚人,6個月大已經「性成熟」,每隻母蝦可以「抱卵」約500粒,約半個月後就可孵化成幼蝦。小龍蝦有「生態劊子手」的綽號,牠們不但會造成田埂漏水、剪斷秧苗,甚至可能影響防洪堤壩設施的安全。牠們頑強的生命力,也令他們可以在各種極端環境存活。

過去小龍蝦有「天敵」在美國,可以令牠們的數量保持在生態平衡的水平,但「天敵」並沒有跟著一起來到台灣,使台灣小龍蝦的數量以驚人的速度增加。幸好,近年來已有台灣原生物種慢慢學會「對付」牠,台灣合鴨就是其一。

▼ 中研院內森林研究園區位於都市邊緣,步道全長約365公尺,有木棧道、食材階梯、枕木碎石階梯、碎石步道等多樣化的設計。(圖/記者關卓琦攝)



此外,南港的202兵工廠因為要進行施工工程,志工們擔心會影響到池塘裡的生物,便把牠們轉移到中研院的生態池。被轉移的生物其中一種便是「高體鰟鮍」,常被民眾叫牛屎鯽,很雜食、體型小,牠所產的卵也很小顆,容易在水中被其他生物吃掉,難以繁殖後代。

另一種也在池塘裡,屬蚌科的生物「石蚌」,體型卻非常巨大,即使有斧足可以行走,也難以移動。要是石蚌產卵後,小石蚌體型也會隨著時間慢慢變得「巨型」,很容易就會把媽媽壓死。於是,經過數千年的物種演化,高體鰟鮍和石蚌(和黑蚌)漸漸發展出「互利共生」的關係(意指兩個生物必須共同生存,一旦分離則兩者均受害的關係)。

▼ 高體鰟鮍體型小,所產的卵也很小顆,容易在水中被其他生物吃掉,難以繁衍後代。(圖/中研院生態志工提供)



母的高體鰟鮍會把細長的產卵管伸到石蚌裡,在石蚌內產卵,石蚌因此成為「代母」。同時,公的高體鰟鮍會在旁邊釋放精子,精蟲會順著管道進入石蚌,並且進行受精。同一時間,石蚌也在產卵。小高體鰟鮍長大後會離開石蚌,而此時石蚌的卵還沒有長出硬殼,仍是一條身上長有很多爪子的蟲,因此叫「鉤介幼蟲」。鉤介幼蟲會攀附到小高體鰟鮍的身上,隨著小高體鰟鮍活動力增強,有能力在水中四處游動時,小石蚌也慢慢長大,待到重量夠的時候,就會自然掉在池塘裡,得以順利繼續繁衍。

▼ 中研院是一個近乎自給自足的生態系,圖為生態池附近的夜鷺。(圖/記者關卓琦攝)



▼ 台灣油點草(上)、天料木(下)。(圖/記者關卓琦攝)

台灣擁有豐富的物種,但是一些公家單位或私人建設經常引進外來種的植物,漂漂亮亮地種在門前,一開始很美,不過一段時間疏於照顧後,不僅枯萎了,更對台灣原生種有弊無利。陳建中表示,不論是路樹、公園造景,或是各單位的花卉,最好都能多種植台灣原生植物,原生種已經適應這裡的環境、昆蟲和鳥類更倚賴這些植物為生。用原生的樹種當做路樹,原生植物才會來居住,有植物才會有鳥類。

中研院是一個近乎自給自足的生態系,也是人們向生態學習、與自然和諧共處的園地。志工們長年的導覽解說、維護和復育,都是為了維持這個平衡的狀態。在一個完整、健康的園區,各種生物環環相扣,每一種都有牠的獨特貢獻,值得人們珍惜。

▼ 森林研究園區的步道全長約365公尺,步道高處的「世仁亭」可以遠眺七星山和大屯山脈群峰。(圖/記者關卓琦攝)

原文網址中研院生態存亡危機! 對抗外來物種與「蓋大樓」之路 | ETtoday生活新聞 | ETtoday新聞雲 https://www.ettoday.net/news/20171021/1035878.htm#ixzz7US5emA14


2017年10月20日 星期五

這一份刊在去年中研院的週報 ~宗憲




中央研究院有第一流的生態環境
陳宗憲(植微所退休研究員)
中央研究院不只有第一流的研究環境,也有第一流的豐富生態。單以中心地帶的基因體中心為例,兩個月前陳枝乾老師在北面樟樹上看到鳳頭蒼鷹捉到五色鳥,我也借用他的相機拍了幾張,同一棵樹上現在有黑冠麻鷺築巢。稍早則有稀有的小綠鳩到南面的雀榕樹上覓食; 近來常有一隻大冠鷲停在西面的大樹上。

只要願意偶爾離開研究室到院區走走,一定會看到和我們分享院區的其他動物。在生態池旁可以看到許多種水鳥和陸鳥,只要路人沒有大的動作就會漸漸靠近。秋天時,還會在池邊看到毛蟹過馬路往四分溪移棲。近年來大赤鼯鼠不只在晚上到院區吃果實,也已經進來繁殖,晚上會看到牠們由頭上飛過。

雖然大樓愈蓋愈多,但是野生動物也愈來愈多,這不是自然發生的,而是經過多年的努力才換來的成果。1995年中研院成立美化規畫委員會,由院方推動生態池及基因體中心周遭樹林的開闢及復育計畫、並在同仁以及志工的協助下,在綠地有限的院區串聯出生態綠廊,並且廣植野生動物喜歡利用的原生樹木作為增加建築用地後的棲地補償。
生態綠廊是讓有大樹的綠帶由院區中心連貫到山邊,為野生動物搭出進入院區的便道,享受院區植物所提供的食物和安全棲地。對同仁的好處則是讓日常生活多些與動物互動的變化和驚喜。體育館和活動中心南側的小山是研究院南側綠廊的起點腹地,銜接到整個南港山系。上面的生態步道雖然短,但是有南港山系將近百分之九十的樹種,也是白鼻心、穿山甲、鼬獾、竹雞和大赤鼯鼠等的活動範圍,和院區僅剩還有螢火蟲的地方。步道的東側林相完整;西側原來長滿竹林,由志工鋸掉竹子並且捐助種植原生樹種,現在已經具備豐富的生態。這條步道適合休憩散心,可一覽院區西北側的景觀,和生態池並列為環境教育和調查的基地。
院內有一研究所正規畫在緊貼小山的西北側建造一棟新的大樓,將視野完全擋住。因為這座山的東北面正在興建環變中心的大樓,如果西北側再增加一棟大樓勢必截斷院區南側的重要生態綠廊,也影響到上面原有的野生動物。

中研院在大門口對面有一塊大面積空地,目前作為臨時停車場,西北角佔地廣闊的動物中心將在一年後遷往國家生技園區,都很合適作為這一研究所的建地。院方今年也已經簽約取得南部第二院區的土地,遷往台南也是一個選項。請慎重考慮是否有必要將這個研究所放在生態步道的西北側,破壞掉生態綠廊及重視生態的形象,也違背永續生態的原則。

2017年10月19日 星期四

中研院基因體中心小樹林的前世今生 (圖文/宗憲)

拍照角度不大一致,第一張是基因體中心興建前的宿舍區,
樹多的地方就是我住過的區。第二張應該是2006年在
中心旁的綠地剛種下小樹不久,
注意看可看到瘦小的樹苗,在現在二區的柚子樹旁最清楚。
第三張是今年七月照的,是樹最多最密的時候。
~~~~~宗憲~~~~~
基因體中心興建前
2006基因體中心小森林剛種下
基因體中心綠帶2017

2017/10/22 (日) 早上8:00 森林復育日 請踴躍參加~ (圖文/秀麗)

2017/10/​22(​日) 早上8:00
森林​
復育日 請踴躍參加~

夥伴們大家好!!
1​0月行事曆更正~


​​

天氣預報: 10月22日 多雲短暫雨  19至22度
天氣多變出門務必攜帶水壺、雨衣及帽子,
最好穿雨鞋、記得要多帶一套衣服,
請工作完畢盡快至體育館梳洗,避免著涼了~
志工室有吹風機可以使用!!

集合地點: 志工室側門橄欖樹旁 
工作重點:
​生態池、步道例行性維護工作與院開放日各小組會議~​


工具: 
鋤草鏟、鐮刀、掃把、麻布袋、塑膠垃圾袋。

注意事項:
復育工作完畢後工具請在拿回志工室前,
記得在活動中心前後方有水龍頭請戴麻布手套稍作清洗,
各項器具清洗後務必打開擦拭晾乾避免生鏽。

​Ps. ​
工作區域分區
​請見附檔資料~
 


秀麗敬上
****************************